流连花海
品味书香
爱心粥飘香
免费茶水润心田
幸福老人餐
文明有一种奇妙的味道,它是城市书房飘出的一缕缕书香,沁人心脾,余味悠长;它是李宝山捧出的一碗碗热粥,软糯香甜,暖心暖胃;它是街头的一簇簇花草,扮靓城市,馨香萦绕;它是街头免费茶水点的一杯杯香茶,凉了夏日,热了严冬;它是老年助餐中心的一盘盘饭菜,爱老敬老,崇德向善。城之美在于人心,人之美在于善。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向上向善的价值追求,散发着文明的味道。这味道是善良的芬芳,是幸福的滋味;这味道,是首善之城的鲜明标志,是爱心之城的生动注脚。
坐城市书房 遇诗意远方
3月26日上午,位于新华区名门天街四楼的鹰城书苑内,几名读者在静静地读书。
周末带孩子读书的程女士说:“城市书房,闹中取静,离家也近,带孩子来看书挺方便的,这个学期以来,利用周末带孩子在这里读十几本书了。”
“天气暖和了,来看书的市民也多起来了。”鹰城书苑名门天街驿站工作人员胡鲁培对记者说,周六周日家长带着小朋友来的特别多,其次是参加考研和考公务员的成人。驿站内藏书15000余册,提供阅读坐席75个,提供免费开水,配备自动阅读办证机及自助还书机、图书安全门、图书消毒柜等自动化设备。在为广大读者提供公益阅读服务的同时,还设有茶饮、轻食等特色营利性升级服务。
从2020年底开始,我市依托市图书馆馆藏资源,引导社会力量在全市主要街道、社区、景区、商圈等人员密集区布局设点,创新打造集图书阅读、少儿培训、工艺展览、轻食餐饮等服务于一体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目前,全市已建成投入使用主题城市书房44座,藏书量26万余册,其中以“鹰城书苑”命名的有34座。
如今,具有温馨雅致空间、丰富多样书籍的城市书房已成为鹰城市民提升文明气场的首选地。去年1月,“鹰城书苑—平顶山市城市书房建设项目”被评为河南省“我为群众办实事”100件群众满意度高的实事之一。
“鹰城书苑的建设,使广大市民能够实现‘15分钟阅读圈’。目前,每个书房都可以实现通借通还、数字化管理,书房涵盖商业沙龙、少儿培训、公益课堂等一系列活动,希望广大市民能够在鹰城书苑里汲取更多的知识和营养。”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科长周伟凡说。
熬营养热粥 暖万千民众
熬粥、切菜、蒸馒头,3月27日凌晨4点30分,平顶山日行一善爱心粥4家门店近300名志愿者就忙活起来,他们忙着为附近的环卫工准备爱心早餐。
6点左右,100多名环卫工在湛河区爱心粥店门前排起长队,志愿者微笑着把一碗碗热粥和馒头递给他们。环卫工李长留已经在这里吃了5年早餐,他边吃边为志愿者点赞:“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儿,你们做的饭真好吃。”
“每天来这家店吃饭的环卫工近200人,我觉得能帮助别人很有意义,每天都很充实。”湛河区爱心粥店志愿者王凤霞说,“一碗爱心粥,折射出了城市的文明和进步。”
“开始打饭喽,今天是冬瓜菜、大米粥和馒头。”同样的时段,志愿者郭巧玲在卫东区爱心粥店吆喝着,环卫工拿着饭缸整齐有序地排队等候。郭巧玲已经在这里做了7年志愿者。
环卫工朱群山在卫东区爱心粥店吃了7年早餐,每天早上还会去店里帮忙切菜,“志愿者服务好,咱也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回报他们。”朱群山笑眯眯地说。
李宝山是日行一善爱心粥店创始人,他希望环卫工人可以吃上热乎的早餐。2016年10月,在众多爱心人士的支持下,他在平安大道创办了我市首家日行一善爱心粥店,为环卫工、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提供免费早餐。
平顶山日行一善爱心粥店成立7年来,在质疑声中不断成长壮大,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其中,爱心企业和居民朋友也纷纷捐款捐物,汇聚起了一股奔流不息的爱心暖流。
7年来,爱心粥店免费提供早餐100余万份,2000余名志愿者服务了环卫工百万余人(次)。2000多天里,一碗碗爱心粥如同清晨的第一缕曙光,照亮城市,温暖人心。
“爱心粥店如同心灵的驿站,大家已经把这里当成了家,志愿者聚在一起做公益,把彼此的爱心点燃,将善念传递下去。”李宝山说,如今粥店已发展合并为4家实体爱心粥店,并开办有营养粥爱心基地。
植花草一片 拥满城馨香
3月27日,位于城乡一体化示范区的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内,枝条吐绿,花朵芬芳,春意盎然,不少市民携家带口来享受这份惬意与自在。
“春暖花开,微风吹过湖面,混着各种花香,让空气都是香的。”市民张丽萍说道。
循着春天的气息,白龟湖岸边的杨柳早早地苏醒,迎春花、海棠花、梅花、玉兰花竞相绽放,漫步其间,如同置身画境。
“我可是每天都享受着咱们平顶山生态文明的‘红利’。”张丽萍就住在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旁边,退休在家的她每天都会来这里休闲散步。
“不光是白龟湖国家湿地公园,月季盛开之时,我叫上朋友把附近的月季花海转个遍。”张丽萍说,暮春初夏时节,示范区的月季山、月季湖和月季园里的月季花竞相怒放,芳香扑鼻,鲜红亮丽,美不胜收。
不少市民还记得,张丽萍口中的月季山公园早年间还是黄土裸露、遍地碎石的山坡,2018年,示范区对硃砂洞山体进行整体绿化提档升级,园内种植高杆月季9600棵,中间穿插种植蜡梅、红梅等苗木,同时就地取材,运用山体原石进行造景,打造出一座整体形似孔雀造型的月季山公园。如今这儿已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如果文明有味道,其中一种一定是生态文明下那一味花草清香。
生态兴则文明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两山”理念,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提升城市园林绿化品质品位,打造一个鸟语花香的文明之城。
多年来,我市努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高质量发展。在完成40.2公里的湛河主河道综合治理的基础上,全市启动了湛河18条支沟生态治理,依托采煤沉陷区规划5块湿地公园,结合新建道路建设16个大型公园,新建街头游园、口袋公园58个,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85%,建成区公园面积1186.11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84平方米,在中心城区形成了以庭院、居住区绿化为基础,以道路绿化为网络,以公园、游园、广场、街头绿地为景点,具有平顶山特色的城市绿化体系。
供免费茶水 润他人心田
“王庄菜市场常年为市民提供免费开水。由此向北100米(市场南头)。”市区鹰城广场北入口处的一块红色牌子格外醒目。3月28日,记者顺着指示牌找到了这处免费茶水站。
茶水站的旁边贴着一条横标:“百姓免费茶水站”。过往的市民和菜市场的商户不时有人拿着茶杯接水。“自从有了这个茶炉,周边群众尤其是我们这些商户喝水方便了不少。”菜市场口一家卖水果的商户说。
设置这个茶水站的人是菜市场附近的夜市摊经营者何朝会。“没有啥特别的想法儿,就是想着附近过路的人尤其是那些环卫工人、建筑工人,口渴了能有个喝水的地方。”谈起初衷,何朝会言语里透着鹰城人身上的朴实。
据何朝会介绍,2019年,免费茶水站刚设立时,凌云路附近干活的人都过来接水喝。现在,因为周边也陆续有了几个免费茶水点,远处来喝水的人少了一些。
“一个月下来水费不多,但电费得三四千块钱。心里想着为大家做点事儿,也就没计较过这部分钱了。”何朝会还是新华区慈善协会的一员,他热心公益,也常进行慈善捐款。
像何朝会的百姓免费茶水站一样,市区还有很多免费爱心茶水点如星光一样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位于矿工路与诚朴路交叉口东北角的一家烟酒店,老板赵利亭从去年4月开始,每天早上都会烧一大锅热茶放在门口的凳子上,茶水中泡着菊花、栀子等,供过往的学生、环卫工人、老年人等饮用。“都是小事儿,想着尽自己举手之劳给过往行人提供点方便。” 赵利亭说。
矿工路五条路小学附近的一家国大药房门口,有块方形石凳,上边放着一桶温开水,桶上贴有“免费茶水”的牌子。
连日来,记者走访发现,路边的蛋糕店、冷饮店、餐饮店即便没有设置明显的免费茶水标识,但也都向路人提供免费开水。
一张方桌,一桶凉茶。烈日下,过往行人歇歇脚、解解渴;寒冬里,过往行人驱驱寒、暖暖胃。这些免费茶水点虽小,却温暖着路人,也为鹰城注入了幸福的光亮。正如王庄“百姓免费茶水站”指示牌底部那行字一样:我参与、我奉献、我快乐,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幸福生活。
品老人餐食 享幸福味道
“今天的早饭,大家看看合口味吗?有啥意见尽管提,我们下次改进。”3月28日早上,在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应滨街道德馨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市志愿者协会志愿者贾沛娟和刘玲枝穿着红马甲,将饭菜递给排队的老人,不时向他们询问对饭菜的意见。
“可好吃,我们可满意。”“我的牙不好,咬不动馒头,下次再蒸软一些吧!”老人们七嘴八舌地回复,贾沛娟和刘玲枝快速地做着记录。
2020年以来,市志愿者协会组织志愿者为应滨街道的孤寡老人、困境儿童和留守妇女,提供生活、心理等方面的帮助,并于2021年3月运营德馨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在这里,27名孤寡、低保老人可以免费享用爱心餐,辖区60岁以上的老人就餐可享八折优惠,80岁以上的老人就餐可享五折优惠。
82岁老人何三多无儿无女,也没有稳定收入,志愿者了解情况后,为他提供免费爱心餐。今年年初,何三多的腿不慎骨折,志愿者不仅上门为他送餐,还对他进行心理疏导。“要不是你们,俺真不知道日子该咋过。”爱心重燃了何三多对生活的希望。
两年多来,市志愿者协会累计服务320余名社区低保、孤寡、独居、高龄老人,惠及3000多名社区居民,开展精神文化娱乐活动50多场,200余名社区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有爱有家是我们的服务宗旨,希望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市志愿者协会秘书长刘敬说。
自2017年起,市志愿者协会多方筹集资金,先后在胜利花苑社区、曙北社区、王庄社区、迎宾社区、德馨苑社区、光华社区,依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开展无偿、低偿供餐志愿服务活动,截至目前,已服务3000多名困境、高龄老人,开展了100多场志愿服务,共有2000多名志愿者参与其中。
据了解,全市271个社区已实现养老服务场所全覆盖,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养老服务。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让老人不仅在精神上有了寄托,还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同时享受到社会发展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