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高瞻远瞩、运筹帷幄,阐发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指导性、现实性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深邃、意蕴深刻、价值深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彰显出民族立场与世界情怀的交融、弘扬传统与面向现代的交汇、系统集成与重要一隅的交叠、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交织四重鲜明特质。
民族立场与世界情怀的交融。文化主体性不仅关系着文化脉络的传承赓续,更关乎文化活力的持续增强。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如一坚守中华文化的根本立场,高度重视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主体性问题,反复强调“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只有毫不动摇地坚守文化主体性,牢牢捍卫民族文化的根脉和灵魂,才能筑牢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基,才能在纷纭激荡、交织碰撞的世界文明丛林中站稳脚跟,才能明确本民族文化究竟源于何处、如何维系的本源性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在坚决捍卫文化主体性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品性和独树一帜的文化意涵。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开放包容的世界眼光和天下情怀,其所内蕴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人类文明新形态等全人类共享发展新机遇、共拓发展新空间、共谋发展新未来的重要文化议题,锚定了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理解国际关系的全新叙事逻辑;其所内蕴的胸怀天下、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等文化标识,展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兼济天下”的崇高世界情怀。
弘扬传统与面向现代的交汇。传统与现代相对存在且不可分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久经历史沉淀而演进至现代文化,现代文化的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精粹的力量注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这一精辟论述,以古今联通、上下连贯、继承延续的思维方式准确把握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辩证关系。正是在继承传统与面向现代的双向互动中,习近平文化思想应运而生。习近平文化思想深耕厚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从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中汲取充足养料;其创造性传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基因,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前进动能;其驻足当代、站位当下,以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波澜壮阔实践为传统文化赋能,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与时俱进的转化和发展,建构契合时代发展大潮的全新文明体系。
系统集成与重要一隅的交叠。作为“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和重要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系统集成的思想大厦,既涵盖理论层面的观点创新和思路突破,如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并将其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的宏阔谱系、明确阐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也包括实践层面的工作部署和具体要求,如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为新时代如何一以贯之地纵深推进文化建设绘就了任务书、谱写了路线图。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课题,深刻揭示了“一项没有文化支撑的事业难以持续长久”的质朴真理。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还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重要构件,在薪火相传、开拓创新中极大充实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因宝库。
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交织。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建构和发展具有鲜明的目标导向。一方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和有力的精神支撑。“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做铺垫,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做引擎。另一方面,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科学的思想指导和理论指引。文化强国之路是中国道路的重要方面,其建设过程不仅要依托党领导人民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的伟大实践,也必然需要以科学的、透彻的理论为指导,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性、真理性、实践性品格为如何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标注了底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习近平文化思想因应新时代的现实问题而成,鲜明的问题意识、突出的问题导向是其又一特质。比如,针对“我国新闻媒体国际传播能力还不够强,声音总体偏小偏弱”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宽广的世界眼光和高超的战略思维。
(来源:党建杂志 )
(作者 吴霞 皇甫鑫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